发布时间:2024-12-28 03:47:15 来源: sp20241228
作者:周绍东(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当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激活有效需求,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新质生产力优化供给结构
当前,我国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内外需协同发展,经济加速复苏。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需求回升十分明显。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既定目标,必须继续扩大有效需求,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活动,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经济运行环节中,生产居于决定性地位。这就意味着,激活社会总需求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生产力并不是人们赤手空拳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开展生产的能力,包含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激活有效需求。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素看,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带来收入增长和支付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消费需求;从新质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看,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出现,会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将引致消费升级进而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中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方式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实质上就是微观经济主体开展投资活动的过程,促成这种优化组合的顺利实施,将有效扩大投资需求。
以新的生产要素激活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唯物史观认为,人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更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劳动者通过消费活动恢复体力和脑力,也在消费活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生产到个人消费,中间至少包括劳动力进入就业岗位和获取劳动报酬两个环节。从第一个环节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劳动者增加收入提供更多可能。因此,应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在新的人才需要和人力资源供给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开设新的专业和学科,优化职业培训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力度,更好满足新型岗位的人才需要,进而使劳动者获得更多收入。从第二个环节看,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劳动岗位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高的收入份额。因此,初次分配应向劳动者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倾斜,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模式设计、基础研究、渠道开发、品牌打造等岗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优越的收入条件,从整体上提高脑力劳动、技术劳动和管理劳动的回报。
从新质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看,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出现将有力带动消费升级,创新的产品类型、良好的产品质量、优质的产品服务,都是挖掘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的创新将有助于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为消费活动提供新的渠道。譬如,新一代通信技术创造了电商、直播、众筹、社区团购等新的消费方式,极大降低了消费活动的交易成本,使得全国乃至全球商品都可进入消费者的购物清单。另一方面,劳动对象的创新将直接形成产品创新,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譬如,基于新材料的产品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也使得产品性能更为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共同构成了社会总需求,鼓励有效益的投资,是当前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质生产力不仅来自生产力各要素迸发出的能量,也源自各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而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新的方式有机结合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即经济主体开展新投资的过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生产力要素,出现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众包、众筹等一大批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让这些新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运转起来,激活有效益的投资需求,需要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公平的市场准入待遇保障投资者获取生产要素。新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都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同规模企业积极竞争的态势。为此,必须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破除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准入和要素获取等方面的差异化待遇,在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微观经济主体。
二是以通畅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投资活动顺利进行。建立紧密联系的市场流通网络,打通要素循环堵点,保障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依据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在行业、区域、城乡和国内外自由流动。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要求,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资源跨地区顺畅流动;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扶持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打通产学研用的对接渠道和转化路径。
三是以自主的核心技术保障投资活动取得高效益。部分产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会造成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投资效益不高。应坚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用好不同类型微观经济主体的差异化优势。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发挥其基础研究力量强大、共性技术存量丰富等特点,协调创新链上的各种生产要素,牵头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其市场触觉灵敏、机制体制灵活等特点,通过创投基金、种子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创新型组合,在区域内形成“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梯队式的市场生态和产业平台,坚持以自主的核心技术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益。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