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土遗址“生病”怎么治?河南科研团队攻克难题

发布时间:2025-01-01 21:32:41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郑州1月25日电(记者 韩章云)考古中发掘的房基、墓葬、灰坑、车马坑、地层剖面等都是珍贵的土遗址。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土遗址极为丰富,而受气候环境影响,土遗址易产生开裂、坍塌、盐结晶、风化酥粉、生物滋生等病害。如何修复中原地区“生病”的土遗址,河南科研团队目前已攻克相关技术难题。

图为专家介绍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研究成果。韩章云 摄

  1月25日,为期2天的2023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研讨会持续在郑州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闫海涛介绍,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在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有成功修复案例。

  “狭义的中原地区是指河南地区,广义的中原地区则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及山东西部。”闫海涛表示,上述地区土遗址极为丰富,仅第八批国保单位古遗址中,中原地区就占据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闫海涛介绍,由于气候环境原因,我国南北方的土遗址病害并不相同。南方因温暖湿润,土遗址主要存在风化酥粉、盐结晶、生物滋生等材料病害,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土遗址主要存在开裂、掏蚀、滑坡、坍塌等结构病害,而中原地区冷暖干湿交替、变化频繁,土遗址存在材料病害和结构病害多重病害,“治理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图为山东曲阜车马坑遗址修复前后对比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针对中原地区土遗址的病害具体情况,闫海涛团队从保护材料研发、岩体工程技术两个方面着手突破。

  闫海涛称,团队研发出适应于中原地区土遗址特征的“灌浆修复材料+防风化加固材料+防霉菌材料”,并成功应用于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修复。与相关单位合作联合攻关成功探索出“土遗址结构加固+止水防水+温湿度控制”集成技术,并在中原地区重要土遗址保护过程中得以实践验证。

  目前,上述技术已取得成功应用。在河南开封州桥遗址,河道存在土体开裂、侵蚀、土体风化酥粉、生物滋生等病害,通过对探坑坑壁嵌入微型桩和锚杆,坑底坡脚采取铅丝石笼加固,使得考古探方更加稳定,避免坍塌危险,而灌浆加固修复、材料加固,则遏制了遗址本体开裂、风化酥粉等病害。

图为山东曲阜车马坑遗址修复前后对比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在土遗址的修复保护过程中,闫海涛团队坚持以价值为导向的保护理念。他认为,文物的价值有些是文物本体内在的、固有的属性,有些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赋予和构建起来的,比如在保护修复行动中产生文物价值。

  通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闫海涛团队在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材料、工程技术措施、施工工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表示,这些技术将在土遗址保护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也将为全国土遗址保护提供技术参考、贡献“中原方案”。(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