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动植物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5-01-01 19:56:36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郑州10月22日电 (记者 韩章云)动植物考古是近年来考古界的热门,科研人员借助科技手段对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研究,古人生动的生活画面在现代人面前“拨云见雾”。

  那么,“透物见人”的动植物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为我们带来哪些宝贵信息?为期3天的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10月22日持续在河南郑州举行,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

  从事考古工作42年,在王巍的印象中,在2000年左右,国内从事研究动植物考古的学者还是寥寥数人,现在这支研究队伍已有上百余人,发展十分迅速,“现在我们在动植物考古方面应用了众多科学技术手段,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图为参会人员观看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的海报展讲。韩章云 摄

  谈及动植物考古可以提供哪些信息,王巍表示,动植物考古是通过对古代人们生活遗留下来的动物、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分析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考古不仅能让我们知道古人制造陶器、铜器的工艺技术,同位素分析,DNA研究等技术手段的介入,还可以让我们知道古人的种植技术、食物来源,了解他们丰富多样的生活。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从哪儿来,一个是植物,一个是动物。”王巍介绍,植物食物主要是农业出现后的农作物,如黍、粟、稻、麦、豆,及大量野生植物的利用。动物食物主要是家养动物,如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同时还有大量野生动物。

  对此,王巍认为,年代越久远,古人对野生动物食物的依存度越高,“中华文明5000年,是什么支撑古人开展各种发明创造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动植物”。

  “动植物考古研究可以揭示许多古人的‘秘密’。”王巍举例介绍,人骨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生前食谱密切相关,比如对大墓中等级地位高的人骨研究发现,生前食用的蛋白质要比地位低的人高很多,由此可见当时古人的饮食是不一样的。

  “中华文明探源是研究我们的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发展的,农作物的栽培,家畜的饲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王巍提到,考古人员在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意外发现,中原地区古人的家畜黄牛和绵羊,源自西亚,经中亚传入中原。同时,中原地区的粟、黍也向西传播,这说明东西方文明交流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就有,内容十分丰富。

  “虽然遗迹遗物看上去是冷冰冰的,但如果把它们作为过去人们生活场景来描述,会十分有趣。”谈及新时代的考古研究,王巍建议,在让历史“活”起来、文物“火”起来的大背景下,考古工作者要投入到大众考古、公众考古的领域,让民众通过通俗的读物、浅显易懂的报道来了解中华先民的生活和成就。(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