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54:25 来源: sp20241227
开栏的话:
绵延在雪域高原上的道路,是连接中华各民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历史上,西藏的交通主要依赖于原始、古老的交通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交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变了西藏的面貌,也大大促进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
本专栏通过回顾西藏交通发展历程,讲述过去、现在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的故事,展现各民族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松赞干布派遣大臣禄东赞从逻些(今拉萨)千里迢迢赴长安(今西安)求娶公主。当年正月十八,唐太宗下旨,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完婚。
从长安到逻些,公主一路走了两年多。
这条路在吹过经年风霜后有了一个新名字——唐蕃古道。而文成公主,也在历史的淘澄和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了一个传奇。
▲大型历史题材“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图”唐卡集锦《和缘》是一幅再现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历史情景的唐卡彩绘长卷。(林云龙 摄)01
姻缘从何而来?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至唐,唐太宗派人回访。当松赞干布听说周边国家纷纷与唐联姻,于是奉表求婚。可是这第一次的求婚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同意。
返回吐蕃的求婚使者提到有吐谷浑人从中作梗,松赞干布十分愤怒,以此为借口,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联合羊同进攻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一直打到唐朝的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地区。唐太宗将侯君集等将士派往前线,击退了吐蕃军队。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遣使请罪,备厚礼再次请婚,唐太宗最终答应了请求,选择宗室女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文成公主的祖籍、父母、出生年月、名讳等已不可考,史书中只记载她是“宗室女”,但多猜测她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
▲《步辇图》宋摹本,阎立本(唐)。(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阎立本将禄东赞觐见唐太宗代表松赞干布请婚的画面留在了传世名作《步辇图》中。
禄东赞代表松赞干布求娶公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唐太宗要“考验婚使”,关于这些考题的记载有“五难”“六难”“七难”“八难”等说法。
其中,“丝线穿珠”要求将丝线穿过九曲蜿蜒的绿松石珠。禄东赞将丝线系在蚂蚁上,用糖块引诱,最终蚂蚁带着丝线穿过了珠子。“分辨母子”,要求把众多混在一起的母马和马驹分辨出每只马驹的母亲。禄东赞将马驹与母马分开并饿上一阵,等重新放在一起时马驹自然就去找自己的母亲吮吸乳汁。“分辨首尾”,要求把头尾一样粗的木棒分出哪边是树根、哪边是树梢。禄东赞将木棒扔进水中,木棒下沉的一头是根,浮起的一头是梢。“分辨公主”,要求从众多年轻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禄东赞提前向女官问清了公主的体貌特征,最终顺利辨认出了公主。
禄东赞是一个能文能武、极有智谋的贤臣。将如此重要的臣子作为请婚使,可见,松赞干布对与唐联姻这件事极为重视,这为唐蕃的友好相处打下了基础。
02
新娘的西行之路
转眼间,来到贞观十五年的正月十五,这是文成公主在家乡过的最后一个上元节。三日之后,她盛装打扮,带着丰厚的嫁妆和盛大的队伍踏上和亲之路。
这位年轻的少女、大唐的公主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她在史诗般的出嫁途中,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故事与传说深植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土壤中。
▲唐蕃古道主要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关于文成公主的入蕃路线,有不同说法。但无论哪条路线,都极为艰难危险。高原上气候无常,山头积雪常年不化,山下是荒漠和草原。高山化雪与雨季降水重合,容易形成山洪与泥石流,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是不可想象的困难。
文成公主则以柔弱之躯,书写坚强的篇章。
相传,文成公主跋涉至赤岭时,她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她取出父亲送的日月宝镜,泪水悄然落下。身边的大臣见此情形,便提醒公主记住自己的重任。公主平复情绪后,把宝镜摔成碎片,自那以后,赤岭被命名为日月山。
▲日月山的唐蕃古道标识与文成公主雕塑。(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还有一个传说,文成公主抵达青海湖边,发现湖面即将干涸,牛羊因缺水少草而骨瘦如柴。她向宝镜祈求造山来拦截东流的河水,宝镜却告诉她,一旦造山,她将无法再见到故乡长安和父母。尽管略有犹豫,她还是决然地将宝镜插入地面。顿时,那条往东流的大河改道向西北流去。此后,青海湖附近的土地变得肥沃,牛羊也变得健壮。
文成公主越过日月山后,回首远眺故乡,思乡之情让她流下了泪水。周围的自然景物仿佛被公主的哀愁所打动,所有的生灵都在为她哭泣,连河流也随着公主向西的脚步逆流而行,于是便得名为“倒淌河”。
关于“倒淌河”的来源,还有另一则传说。文成公主用日月宝镜观望着远方的长安,看到家乡的繁华景象,忧喜交集的情感驱动下泪水,这些泪珠集结成了河。为了伴随公主向西进,这条河流与当地的常规相悖,并非东流而是向西,由此便得名“倒淌河”。
这些故事都反映出文成公主坚毅隐忍、深明大义的品质。甫离长安,她踏上了一条辛酸而壮丽的征途,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韵律上。群山为她低吟,川河为她高歌,她的形象,如诗篇中的翠鸟,跨越莽莽高原,绘就了一幅生生不息、繁复交融的文明图景。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松赞干布携文成公主抵达逻些。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她作为吐蕃赞普的赞蒙,将余生与高原结合,留下了更多跨越千年的颂歌。
03
永远的“甲木萨”
“甲木萨”是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爱称,意为“汉地仙女”。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后,唐太宗又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从此两地结为姻亲,这对于稳定边疆、抵御外敌、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要作用。
▲唐蕃会盟碑拓本。(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身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丝绸织物、茶叶瓷器等财物。这些物品极大地丰富了西藏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公主还引入了耕种、水利、纺织、陶瓷、冶金和酿酒等多种生产技术,并带去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书籍,大大地提高了吐蕃的生产力。
相传,文成公主曾经驻足于康地的白马乡。在那里,她教导藏民耕种、制作奶酪甜食、编织、打制绳索以至制作陶器,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为显著的益处。文成公主引入的耕作方式——“二牛抬杠法”,至今仍在山南地区被广泛采用。日喀则的铜器、纺织和刺绣,同样传说起源于文成公主所传授的技艺。门巴族地区有传说称,文成公主入藏途经门隅时,受到地方民众的欢迎,就将羊皮赐给当地妇女。从此,当地妇女以披羊皮为荣。文成公主让随行的工艺师在白纳沟传授各类手艺和培育新一代技艺传人,由此开启了当地工艺的黄金时代。当地民众因此称文成公主为“人间的天使”。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剧照。(图片来源:西藏卫视)在西行的路上,文成公主带领一众匠师巧手,沿途在岩壁镌刻佛像与经文,修建佛塔。她不仅带去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和佛经,还携带了汉地历史、天文和历算的书籍,为西藏带去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松赞干布因娶公主,渐慕华风,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又向唐请求给予工匠发展吐蕃的技术。
文成公主入藏后,和亲之路演化成了商业通道——唐蕃古道。这条古道沿用千年,商旅往来不绝,促进了沿线人民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物质交流。
▲基于唐蕃古道建立的青藏线。(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历经岁月的沉淀,文成公主的形象深根于汉藏共同记忆中,文成公主的传奇成为跨越民族的史诗。
(作者简介:苏发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尹慕实,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2级硕士研究生)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