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08:44:45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南京11月27日电 题:江城共生的金陵故事:当奔涌长江邂逅梦里水乡
中新网 记者 杨颜慈
依江而生,伴江而兴,拥江而美。绵延千年江南文脉的南京是长江中下游的历史古都、文化重镇。千百年来,江水与文脉在这里交融,渗透进城市的发展脉搏。
绿色已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 泱波 摄大江与大城如何融合共生、文化遗产如何活态传承、以水为媒如何“联通”东西……在近日召开的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南京这座江畔之城通过讲述与江共生的金陵故事,分享长江文化保护利用的南京探索。
江岸蜕变:生态为轴,串联水乡新景
暮色渐起,江苏首条滨江游轮“长江传奇”号开启“人在画中游”的两小时航程。游船从五马渡游轮码头出发,经过南京长江大桥、阅江楼、幕燕滨江风光带等地标建筑,夕阳余晖映照江面,江岸新景尽收眼底。
游轮行驶在宽阔江面上,游客凭栏远眺即可看到成片绿荫联通长江大桥至南岸湿地,江岸与腹地连成一体。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厂棚林立、机器轰鸣的工业岸线。
图为南京长江大桥夜景。 泱波 摄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年来南京坚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让绿色成为南京发展的鲜明底色。经过生态治理,尽显山水城林、古都风貌、宜居宜业的美丽南京。
南京打造独具的“山水城林”的城市文化,让市民及游客在游走山林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金陵城特有的文艺气息。 泱波 摄“南京实现从原先的背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到现在的拥江发展。南京也从原来的秦淮河时代到新街口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红杰在论坛上表示,南京以文化为金线,促进了水岸城市繁荣发展。
在刘红杰看来,南京江岸具有宽度多变、江山多娇、洲岛多布、岸线多折、文化多元的特征。因此,南京滨江主打绿意盎然的旖旎风光,并由此成为引领南京新时代拥江发展的特色山水绿轴。
江城共生:文化如水,澎湃绿色动能
河流是文化遗产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在南京孕育了历史悠久的金陵文脉。创新发展金陵文化、活态传承非遗国风……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深度融合,让南京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跑步爱好者在南京滨江绿带中畅享跑步乐趣。 泱波 摄一直以来,在文化的滋养下,长江也不断影响着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格局,同时也为城市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廊道。近年来,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在南京,昔日的沿江工业带,正在不断成为生态创新带。
在南京滨江,涌动的长江之水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水“休戚相关”,通过加强生态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南京沿江地区已建土壤环境、污染控制等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新型研发机构50余家,为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注入科技能量。
通过把长江保护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南京把“江与城”作为共同体来规划布局,让绿色引擎不断释放新动能。
融通东西:以水为媒,搭建对话平台
“河流是区域合作的催化剂,是连接不同时代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加布里拉·拉莫斯女士在论坛致辞中呼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河流、促进对话、倡导可持续实践。”
暮色下的南京沿江风光。 泱波 摄本届论坛期间,全球30多个亲水城市因水结缘、踏浪而来。以南京为交汇点,河流贯通东西,成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语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江河自然禀赋存在差异,应充分发挥各国在江河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共同推动全球江河治理事业的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以南京为交汇点,河流贯通东西,成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语言”。 泱波 摄中新网 记者从本届论坛组委会获悉,论坛将持续搭建长江全流域生态文化的共享展台、国际青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场。面向未来,南京将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打造更多体现历史传承、代表中华文化形象的特色标识。(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