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12:24:30 来源: sp20241228
图为刘正文在岳州扇制作技艺传承展示基地制作岳州扇。 本报记者 杨 迅摄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轻摇巴陵扇,风韵动五洲。
湖南岳阳,古称“巴陵”,又称“岳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古城,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大量文化瑰宝,岳州扇是其中无法绕过的一笔。
岳州扇与杭州扇、苏州扇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扇,有近400年的历史。2021年,岳州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小小的一把扇子,制作十分考究,背后的学问很大。
刘正文今年72岁,生于制扇世家。他从1966年开始制作扇子,如今已经是岳州扇制作技艺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劈片、边骨钻眼、刮楞……岳州扇制作技艺共包括72道工序,每一道的要求都很高,一道工序不成,就会影响后面的制作。刘正文少时拜师学艺,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逐渐成长为当地少数掌握制作岳州扇流程的行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风扇、空调等的普及,生产和销售扇子的企业受到影响。刘正文带领自己的家人和员工,创办了“岳阳巴陵扇社”,面对销量下滑明显的制扇行业,他一度感到力不从心。
有一次,刘正文读到丰子恺《扇子的艺术》一文,里面写道:“扇子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刘正文豁然开朗,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虽然用扇子纳凉的人在减少,但扇子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却是长久的。
思路决定出路,刘正文开始潜心研究书画艺术扇的制作,他尝试用带有斑点的湘妃竹做扇骨,同时特别注重扇骨与扇面的绘画,邀请知名书画家设计绘制了展示洞庭风光、潇湘八景、巴陵胜状的扇面,一批大气典雅的书画艺术挂扇由此出炉,诠释了画家吴冠中“扇子送凉,不意成艺”的意境,也兼顾了不同顾客和收藏家的多层次需要。
2008年,巴陵扇社制作了“奥运会徽扇”,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将其作为赠送观赛外国元首和贵宾的礼品扇,沉寂多年的岳州扇重新获得外界的关注。近年来,岳州扇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焕发生机,刘正文十分欣慰。
2021年,刘正文的传记《一生为扇》出版。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全面呈现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用心用情钻研制作岳州扇的经历。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头发花白的老人,刘正文倾注了一生心血,见证了岳州扇走出岳阳,走出湖南,成为名扬世界的文化符号。在他看来,坚持手工技艺,注重传承,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岳州扇才有出路。
如今,岳州扇的制作已经传到刘正文的儿子刘岳军手中。刘岳军从小就跟随父母从老家来到扇厂,耳濡目染,很快掌握了制扇的技术和诀窍。他经常随父亲外出参展,用更加现代的眼光来推动岳州扇的传承和市场开拓。刘正文的女儿刘岳春学的是美术专业,在北京创办了设计公司,也积极参与扇面的设计。
在岳州扇制作技艺传承展示基地,各式各样的精美岳州扇陈列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岳州扇作为文化瑰宝历久弥新,转型和发展从未停步。谈及制作和传承岳州扇的奥秘,刘正文说:“唯有‘认真’二字。做事和做人,都是如此。”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8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